张伟明艺术观与绘画艺术

宗 良 煜

●前人是基石 巨人肩上站

●自然怀抱中 山川灵气来

●功夫在画外 文化画之魂

●玄之又玄处 从画飘然出

   做为一名有成就的画家,张伟明先生的笔墨轨迹有同于大多数画家又有迥异之处。从画之初,他从钻研古人、前人的理论、技巧、经验入道,并着眼当代诸多名家论著,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,确立自己对中国绘画这门古老艺术的高层次认识,以求减少在学画过程中的偏颇和盲目。由此,凡是能见到找到的古今画论他无不熟读深究,探其奥妙,东晋顾恺之《画云台山记》、《画评》、《魏晋胜流画赞》;南朝宗炳《画山水序》,王微《序画》、谢赫《古画品录》、梁元帝《山水松石格》、姚最《续古画品录》;唐代王维《山水决》、《山水论》、张彦远《论画》;五代荆浩《画说》、《笔法记》、《山水决》;宋代李成《山水决》、郭熙《林泉高致》、郭思《画论》、米芾《画史》、罗大经《画说》、邓春《画迷》、《论界画法度绳尺》、韩纯全《山水纯全集》;元代黄公望《论山水树石(九则)》、汤 《画鉴》、赵孟頫《论画》、倪瓒《画论》、杨维桢《画论》;明代莫是龙《画论》、茅一相《绘妙》、唐志契《志契论画》、沈周《画论》、唐寅《论画用笔用墨》、文徵明《画论》、屠隆《论学画》、李流芳《论画》、顾凝远《画引》、沈颖《画尘》、杨慎《画品》、董其昌《画品》、《画禅随笔》、陈继儒的《论皴法》孔衍轼的《画决》;清代王时敏《西庐 画跋》、王鉴《染香庵跋画》、龚贤《画论》笪重光《画筌》、王 《清 画跋》、吴历《墨井画跋》、恽正叔《南田画跋》、道济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、王原祁《雨窗漫集》、唐代《绘事发微》等以及近人黄宾虹《黄宾虹画语录》、钱松岩《砚边点滴》、胡佩衡《我怎样画山水画》、沈叔羊《谈中国画》、陈兆复《中国画研究》、赵怡元《古代画论辑解》等等。无疑,对这些画论的研究和理解,为张伟明先生习画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。
  有了中国画论的理论指导,张伟明先生就一头扎进被有些学画者视为“故纸堆”的古代画迹中,从隋代展子虔到五代荆、关、董、巨,至北宋的李成、范宽、李唐、郭熙、赵伯驹、刘松年、马远、夏圭等等。无论北方大气磅礴之作还是南方平远、润秀之山水名迹无不反复琢磨、临习,直至梦中都沥沥而出方才另换一幅临之。当时由于条件限制,还没有仿真印刷品,他就北上天津博物馆、北京故宫、沈阳故宫,南下上海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馆。凡是能见到古代名家名作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乃至能看到好的复制品也一观就是几个小时。
     临过宋代以前大师们的写实画风的山水作品,张伟明先生对古人表现大自然有了初步认识。在此基础上,他开始研临元、明、清诸位大家带有文人气质与表现的山水画,尤喜元代黄公望、王蒙、高克恭、吴镇等,明代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、董其昌、萧云从等,清代弘仁、髡残、石涛、龚贤、八大山人,以及“四王”等那些特具传统功力的山水画作。之后,他并没有沿袭下去研究现代画家的山水作品,而是采用了一种令同行们费解的奇怪做法,将自己埋入自然科学中,研究起了地质、地貌,并用航空摄影和地质素描去探索各种山川、地貌的变化,每每画些火成岩、水成岩之类。在此过程中,他把过去古人对山水画总结的七十二类、二百多种皴法(如:折带、披麻、大小斧劈、拖泥带水、雨点等等)去其繁杂,总结为简单明了的线皴、面皴、点皴三类,再将三类的每一项分为三类,如线皴分为直线皴、曲线皴、折线皴等,使之观察描绘大自然或临摹古人作品时很容易地就把握了造型基础。
   不过,张伟明先生并没有把点、线、面三类皴法彼此孤立截然分开,而是融为一体;就如同画山水并不仅仅画山石,而是有水有云,尤其是山上有树。画树被认为是一个中国山水画画家最基本的基本功,又是一个山水画家的看家本领,画不好树就不能算是山水画家。他在画树上除了不断研习古人手法之外,又独辟蹊径,钻研起了林业学、植物学和大地山川的植被。这又令人琢磨不透了。他学画先学画论、画理是为了不走错路、少走弯路,可画山水正学着传统山水画起劲,却去研究地理、地貌学去了;学画树,他又去学林业学、植物学去了,研究灌木、乔木、落叶与针叶树的区别去了。这不能不说他“弯”得太不可思议,“怪”得令人意想不到。这也许正如“江湖术士”所说“其人是奇才、怪才之命,奇不可言,怪不可言”。
  其实他并不怪,而是用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与思维去理解和对待绘画这门艺术。他一向认为,学习前人、古人、历代大师的经验,把握他们的绘画技巧,并非局限于单纯的摹仿,而是将他们已有的成就作为自己起步的级石,从而站在他们的肩上,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画风画作。所以他不但遍临古今名迹,同时又孜孜不缀地从西洋画中汲取营养。为此他专门进入山东省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进修,从古典主义画派到印象派、现代派、野兽派……逐一研习,理论与画作无不涉猎。其次,他坚持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现实生活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,获得生活与自然的灵气,而不在“故纸堆”里做文章,陷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弊端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所画的作品,即有非凡的技巧性,又不失大自然的灵气与境界。所以他行万里路,足迹遍布中国的名山大川,搜尽奇峰打草稿,是为了随手拣来即草稿,生活处处是画面。另外,借身处泰山之便,他还着重对泰山做了深入的观察与写生。无论春夏秋冬,风晴雨雪,晨暮夜昼,常年进山观察体验,带着帐蓬野营露宿,去感受大山的瞬息万变。加之当年他在军队做飞行驾驶员的几年时间里,在云、贵、川的独特环境中,时时空中鸟瞰名山大川的风云变幻,于山中、空中、山谷之中、云层之中的各种体验,与对泰山的写生与研究融汇贯通,张伟明先生终于与山河大地交成了朋友,沟通了感情,凝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吸和歌唱。

(下一页)